文/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兼主任 林玫君
消失的運動場館
中華體育館
體育家湯銘新言:「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籃球
場」,吳毅平《臺北人》書裡提及是「所有臺北文
藝青年需要朝聖的地方」,光從這些形容,大家猜
得出是哪座運動場館嗎?答案是中華體育館。
回首過往,臺北市的老運動場館其實不少,包
括日據時期興建的武德殿、競馬場、自行車場、古
亭庄游泳場、基督教青年會游泳池、警官練習所水
泳場、東門町水泳場(戰後的東門游泳池)、新公
園運動場、圓山運動場(戰後的中山足球場)、帝
國大學競技場(今臺灣大學田徑場),以及戰後興
建的三軍球場、臺北綜合體育場、中華體育館、菸
酒公賣局球場、欣欣保齡球館、圓山育樂中心保齡
球館等。無論是走入歷史或至今尚存的體育場館,
都是臺灣民眾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。其中,中華體
育館可說是
1960-1980
年代臺灣最大的體育館,它
所舉辦的國際競賽以及帶給臺灣的影響最為深遠。
中華體育館原名「中華體育文化活動中心」,
它的興建充滿傳奇。因為中華籃球協會先行爭取
1963
年第
2
屆亞洲盃主辦權,但如此大規模的運動
賽事並無適合場館,經過籃協理事長易國瑞將軍協
商後,遂由中泰賓館負責人、泰國華僑的林國長
先生獨資興建。地址選在南京東路,
1963
年
3
月破
土,日夜趕工,只花七個月時間,於同年
10
月完
工,這座造價新臺幣
3,000
萬、可容納一萬多人的
國際標準場館由然誕生,當然,也趕上了同月舉行
的第
2
屆亞洲男籃錦標賽。
20
●
尋幽訪古
●
●
1963
年
10
月新落成的中華體育館。(圖片來源:中央通訊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