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 - CPC Monthly No752
P. 23
義,《拾穗》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在業餘之 等是。隨著高廠擴充新廠,業務繁忙,幾位
暇撿拾殘禾賸穗(意即翻譯),而非胼手胝 撰稿同仁又陸續出國進修,至1960年5月號
足耕耘(意即創作),但不揣簡陋,「想拾 (第121期),三分之二的篇幅皆固定為外
取這幾莖文化界的殘餘珍品來貢獻給社會上 稿,1976年12月號(第212期)前後,除了
感到飢渴的讀者」。雜誌封面的題字,則借 幾個專欄及若干特稿之外,其餘皆為外稿,
用廠中員工徐信和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親戚 此間稿費亦隨物價波動而調漲,1960年5月
關係,由吳稚暉親筆題辭。 號起,五千字以下每千字40元,1970年2月
由於台灣當時並未參加國際組織,不受智 號起,文章每千字100元,詩歌每頁200元,
慧財產權法限制,因此由高廠出資訂閱外國 1973年6月號起,每千字120元,1975年7
雜誌作為《拾穗》譯稿來源,包括英、美、 月號起,每千字160元,特稿從優奉酬。這
德、日各國七十餘種雜誌,陳列於宏毅新邨 些稿費幫助不少譯者達成心願,例如中央大
北區單身宿舍的資料室,這批來台中國青年 學物理學系陳滌清教授(筆名點瑟)表示:
就此展開《拾穗》生涯,每月固定在資料室 第一台立體音響便是大學畢業後為《拾穗》
召開編輯會議,決定當期稿件。稿源初期 執筆撰稿購入。
以廠內同仁為主,1951年起油務漸增,開 然而,龐大的稿費增加了《拾穗》
始採用外稿,2月號(第10期)外稿篇幅佔 的支出,刊物的售價亦隨此及通膨情
三分之二,5月號(第13期)刊出「徵稿簡 形調漲。創刊初期,《拾穗》受台灣惡
則」,正式向外徵稿。發刊初期經費有限, 性通膨(1945∼1952)影響,兩年內
前十餘期的譯者並未支付稿酬,僅贈送《拾 (1950∼1952)售價提高5次。1953
穗》數冊。十餘期之後,發行網穩定,訂戶 年起,台灣進入快速成長及物價穩定期
達千戶,開始支付薄酬,1953年3月號(第 (1953∼1972),《拾穗》篇幅從150頁
35期)徵稿簡則明列稿費:「五千字以下, 增至200頁,單期售價調漲成5元,維持了
千字30元。五千至一萬字部分,千字15元。 7年6個月,至1960年12月才調漲為每期6
一萬字以上部分千字10元」,並舉辦譯作 元,此後8年不再調漲。1969年,台灣進入
徵文比賽,徵求世界各國短篇小說譯文,第 石油危機(1973∼1981)前期,受國際物
1名致酬300元,第2名250元,第3名200 價波動影響,《拾穗》售價於同年5月從6元
元,其餘譯文凡經刊載,每篇100元,因而 漲為10元,至石油危機結束為止,共調漲6
吸引眾多徵文譯者成為《拾穗》合作對象, 次,來到每期40元。1982年台灣進入泡沫
軒轅軔、繼寧、劉垕、艾丹、黃植誠、南度 經濟時期,《拾穗》售價於同年1月調為每
2014年4月號 油情油憶 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