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5 - 石油通訊104年3月號763期
P. 45
淺談名譽的殺手
藝文天地 文/理得
長久以來,社會上充斥著黑函文化,少數別 一明,卻同樣傷人於無形。
有用心之人,採匿名或假名方式,以不實 民國 104 年 2 月 11 日,《蘋果日報》頭版左
之內容攻訐異己,行其挾怨報復或惡意打擊被檢
舉者之目的,無論其所指摘之內容是否屬實,一 下角不到四分之一版面,刊登了一則《壹週刊》
經散布即如同曾參殺人,未審先判,足讓當事人 編輯部向本公司朱少華前董事長道歉的啟事,同
蒙上一層被質疑的面紗。 日出刊的《壹週刊》,也以此不到 200 字的道歉
啟事,對其報導不實表達「鄭重公開道歉」,相
在歐美先進國家,對於黑函,往往都會先追查 較於民國 101 年其大篇幅圖文並茂的報導,正
發黑函者,瞭解其發函心態與目的,因此會先從 如大街痛毆小巷道歉,即使如此,這一則道歉啟
投書黑函者查起,再查被檢舉者。星雲大師也曾 事是否真能彌補當事人所受到的傷害與損失呢?
感慨,並對經常慣寫黑函者,提出善意的勸告:
「各人為了自己的立場,對不以為然的人事,看 在民主的社會裡,每個人都應該互相尊重,實
法必然不盡相同。甚至為了利益衝突,糾紛也必 不該因為對方是公眾人物,就肆意羞辱,也不該
然有之,但大家應該理性的訴諸於正常管道,或 假公益高度為藉口,惡意批判,更不可利用新聞
由法律來公平處置,實在不必動不動就發黑函, 自由的權利,毀人名節。
在黑暗中讓人看不到你的面目。」
捍衛正義不該是打擊異己的藉口
黑函與不實報導,傷人於無形
商場爾虞我詐的惡性競爭、職場上的權力鬥
而在資訊發達的現代,部分媒體挾揭弊之旗 爭,讓一些有心人士躲在角落暗箭傷人,不僅傷
幟,未經查證即捕風捉影,或在政論節目、或在 害了同仁,也破壞了公司形象,而少數不肖廠
商,或打著公司長官的名號招搖撞騙、或以媒體
報章雜誌,大肆渲 爆料威脅恐嚇、或以黑函羅織罪名,讓許多原本
染,讓無辜的被報 滿懷壯志,兢兢業業的同仁,無端遭受黑函或誣
導者如臨公審,名 控濫告,而抑鬱終日,在真相大白之日卻也早已
譽 受 損、 身 敗 名 喪失鬥志;而另一方面,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揭發
裂。無論國內或國 不法捍衛正義,但是捍衛正義不該是攻訐打擊異
外對於不實報導的 己之藉口,因此具名檢舉與黑函不同、追查事實
控訴屢見不鮮,黑 真相與未經查證不同,其差異在於有無良善的出
函與不實報導一暗 發點與負責的態度吧 !
2015 年 3 月號 藝文天地 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