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文/蘇郁涵、楊月霞 圖/蘇郁涵
26
追憶與傳承
戀煉高廠 老中油人團圓緬懷
特別
報導
「我真的好捨不得,就像自己的孩子不見
了⋯」。曾任中油高雄煉油廠廠長的裴伯渝先
生,邊說邊以手帕按壓眼角泛出的淚光。高廠
今年走完第
69
個年頭,廠內設備正陸續拆遷,
裴前廠長和眾多老油人們奉獻
40
餘年,見證了
高廠從無到有,如今高廠功成身退,內心實在
百感交集。
不只裴伯渝先生,高廠歷任廠長及上千位
老油人們,都在現任廠長許如凱邀請下,於
12
月
19
日齊聚廠內中山堂,相偕「回娘家」
參與這場紀念活動。林聖忠董事長也親自到場
致意,慰勉大家對高廠的不捨與離情,他說:
「它是供應國內民生與國防用油的關鍵角色,
多年來帶動台灣經濟飛躍成長,也是培育在地
人才的搖籃,我相信,沒有高廠就沒有今日的
台灣。」
在一片掌聲與喝采中,裴前廠長將象徵中
油的火炬,傳遞給現任許廠長及優秀員工李育
賢,三人代表中油高廠「老、中、青」三代傳
承,溫馨氣氛滿溢整個禮堂,許多人因感動而
紅了眼眶。歷任廠長中,屬於資深級前輩的陳
寶郎先生回憶,「從前說自己是高廠員工,走
在路上都非常神氣呢!」當時在中油工作的人
不僅社會地位高,人格與品德都獲得肯定,在
老一輩人眼裡,中油子弟更是「金龜婿」,高
廠這塊招牌真的是由所有員工共同擦亮的。
回顧高廠歷史,大家更是如數家珍,倍感
親切。「民國
35
年,政府接收日據時代建造的
海軍第六燃料廠後,成立了中油高雄煉油廠。
57
年一輕完工,年產
54,000
噸乙烯,為台灣
石化業奠定基礎;
63
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,石
化為重點產業,吸引眾多優秀技術人才加入;
70
年代以來,石油及石化關聯產業蓬勃發展,
創造了高於製造業三分之一的產值、數十萬的
就業機會,以及高額的外匯存底,成效功不可
沒」,隨著老照片在螢幕上活靈活現,老油人
們踴躍的討論聲此起彼落,分享著屬於高廠的
輝煌歲月與趣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