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豐盛
人文
16
民的橋樑,細心深入瞭解各方需
求後,盡心盡力奔走協調,成功
避免衝突擴大。他表示,在解嚴
前的年代,中油是許多人心目中
的最高殿堂,也是競相考取的夢
幻職務,攸關民生的中下游石化
業,乃至成衣、塑膠製品、汽車
家具等,全須仰賴中油的原料供
應;能有幸成為中油員工,不僅
在能力上是莫大肯定,同時也是
肩負重大責任的開始。
20
多年來,中油不斷提升
廠房的廢棄物排放門檻,有效降
低對環境污染,同時不斷與居民
良性溝通,化解社會與企業間的
不信任。儘管如此,五輕仍遭遇
地方上強烈的反抗意見,當時的
行政院長郝柏村承諾高雄煉油廠
於
104
年底遷廠,作為興建五輕
的條件。
20
幾年來,中油已規
劃三階段的遷廠計畫,並以五輕
成功帶動高雄工商發展,如今雖
吹起熄燈號,或許是一段長途旅
程的歇息點罷。無庸置疑的是,
對許多「老油人」而言,高雄煉
油廠不僅僅是他們投注半輩子心
力的職場,也是他們充滿回憶的
老家,將永遠散發著功成身退的
歷史榮光。
▲
1962
年建的配電通訊工場。
▲
民國
43
年起高雄煉油廠更新計畫開
始,這是更新中的第一套設備(第
一媒組工廠)。